黃德印在投遞路上席地而坐,用礦泉水和方便面填飽肚子。
12月12日上午10點多,黃德印像往常一樣駕駛面包車沿著陡峭的山脊,駛向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寺坪鎮三尖山村村委會。
“嘀——嘀嘀!”隨著一長兩短汽車喇叭聲的“接頭暗號”,等候在村委會的村民紛紛圍了上來,熱情地和他打起了招呼。
快遞、日用品、藥品、代辦的證件……黃德印將郵件和捎帶的物品一一交給村民,并再三叮囑注意事項。保康縣境內山巒重疊,地勢起伏多變,三尖山村距寺坪鎮中心30多公里,加之山路崎嶇,村民出行不便,黃德印便義務承擔起代賣山貨、代購物品、代辦事務的任務。
黃德印負責寺坪鎮皮家坡、天子坪、三尖山等7個偏遠村的投遞工作,郵路長逾百公里,他在這里一干就是30年。“上班第一天特意穿了雙新鞋,回來才發現全磨壞了。”黃德印回憶說,“我接手這條郵路時還是步班,往返一趟需要3天。”
日月輪回,風雨兼程。隨著道路和投遞條件的改善,黃德印投遞郵件先后用上了自行車、摩托車。在他的郵袋里,幫鄉親們捎帶的生活用品、藥品也越來越多了。到了2012年,眼看摩托車“運能不足”,為了方便大家,他借錢買了一輛三輪摩托車,這樣既能及時送郵,又能捎帶更多貨物。隨著業務量不斷增長,到了2016年,他又把三輪摩托車換成了小型面包車。其實,黃德印在2008年就改任寺坪郵政支局經理,但在承擔支局經營管理工作的同時,他仍然堅持兼顧投遞工作,在郵路上的服務也延續至今。
返程途中,76歲的三尖山村二組村民危尚來已在公路邊等候多時,他要托黃德印把100斤玉米帶到鎮上粉碎成玉米磣。“今兒,我請他幫忙帶點苞谷到寺坪鎮上打苞谷磣。上一回榨油,他上門來拉走200多斤菜籽,榨好菜籽油又送到村里。他對我們可是好得很!”大到電器農資,小到油鹽醬醋……這些年來,黃德印像辛勤的蜜蜂,把村民需要的生活物資從鎮上送到家門口,再把村民種植的農特產品從大山深處帶進集貿市場。購買交通工具以來,黃德印義務為老人配送生活物資超150噸,免費代辦各種證件1.6萬多件。“只要打電話,他隨叫隨應,幫忙帶啥都不心煩。要到街上買什么,打了招呼他都買得好好的。”家住三尖山村二組的村民李彩英說。
“他辦啥事我們老百姓都放心,你說帶什么都是不折不扣地帶來了,像親人一樣。”提起黃德印,三尖山村村民劉明文豎起大拇指。
“他為老百姓辦了很多好事,送郵件、帶農資,購買日常用品,只要一個電話,他都辦得妥妥帖帖,而且不收一分錢。”三尖山村黨支部書記楊成平說,“老百姓對他非常滿意,同為黨員,他是我們黨員干部學習的榜樣。”
黃德印不僅為郵路上的鄉親們提供服務,還省吃儉用擠出12萬余元,資助13名困難學子。寺坪鎮中心學校地理教師賈家俊,曾是該校的一名困難學生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,黃德印就資助他,一直到大學畢業。
2022年,賈家俊毅然決定從城市回到家鄉任教,他坦言是受到了黃德印的影響。“他的善舉不在于一時的沖動,而在于30年的堅持不懈。我覺得他已經將愛崗敬業和助人為樂融入工作和生活中,讓我非常敬佩,是我學習的榜樣。”賈家俊說,“我希望能像他一樣,幫助孩子們學知識、走出去,然后回來建設家鄉。”
30年來,黃德印奔走在大山深處,穿壞了130多雙解放鞋,用壞了5輛自行車、4輛摩托車、1輛面包車,投遞總里程超過50萬公里。
在2024年第三季度“中國好人榜”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上,黃德印上榜敬業奉獻類“中國好人”。獲得這一榮譽后,他覺得肩頭的責任更重了,“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將更加珍惜榮譽,把感恩之情融入工作,把每個農戶都當成親人對待,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做,繼續堅守深山郵路,為鄉親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,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”。